尊龙凯时

人民日报:创新 挺起国家脊梁

来源: 人民日报
时间:2013-05-27

  天津港25万吨级航道宽阔,大小货船往来穿梭,很难想象这里原本是泥淤水浅的海滩。2007年,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承建的航道工程竣工,天津港一跃成为世界最高等级的人工深水港之一。2012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高达4.76亿吨,位居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第四名。


  天津港南畔,一座世界级清洁燃煤电站——中国华能IGCC(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)示范电站刚刚建成。作为华能“绿色煤电”计划的第一步,该电站的全流程打通,为燃煤电站“近零排放”这个世界级课题的破解打下坚实基础。


  像中交集团、华能集团一样,一大批国有企业向创新型国企转变,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

  国有企业成为企业科技创新“排头兵”


  十多年来,国有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,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和科技队伍建设,普遍加大了科技投入,强化研发攻关,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,在行业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,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“排头兵”。


  截至2011年底,全国国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1.4万项,其中中央企业13.7万项。2005年至2011年,全国国有企业共获国家科技奖励467项,占总奖项的24.6%,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,一等奖占57.9%;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占37.5%。


  科技创新,令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。


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,通过仿制、降低成本,都不足以支撑企业角逐世界市场,唯有创新才能铸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而今,在发电领域,中国华能集团已经发展成亚洲最大、世界第二大发电企业;在港口建设领域,世界前十大港口中,有7个出自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之手;在通信领域,大唐电信集团主导提出的TD—LTE—A被国际电信联盟(I-TU)确定成为4G国际标准,这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……在2012年美国《财富》杂志评选的“世界500强企业”榜单中,中国国有企业已经占据了54席。


  科技创新,国有企业节能减排水平不断提升。
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“海上风电国家重点实验室”、“风电设备及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”、“国家能源节能减排与污染控制研发(实验)中心”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相继在中央企业建成,一批节能减排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央企业形成,节能减排新技术、新工艺得到普遍推广。到2010年底,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(按可比价计算)比2005年下降20.3%;5年累计节能1.75亿吨标准煤,占全国节能量的27.8%。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,先进产能比重正在不断扩大,落后产能正被加速淘汰,国有企业进入了调结构、转方式的转型发展轨道。


  科技创新,不仅助力国企发展,也带动国企所在地区、行业发展,社会效应明显。


  依托华能IGCC示范电站项目,我国首次设计、制造2000吨/天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,刷新了我国电力系统电机的最大功率纪录。凭借“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”,中交集团打破了江苏北部沿海的“建港禁区”,在淤泥、粉砂质海滩建起了大型港口,在浅水海滩建起了深水码头,极大拓展了我国沿海建港区间。直接带动我国26个亿吨大港的建设。天津港滨海新区、黄骅港、洋山港、盐城港滨海港区等一大批深水港口的兴起,对华北、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带动作用。


  国企创新动力源自市场需求和责任担当


  国企创新,动力何在?


  创新动力来自于市场。


  体制改革不断推进,国企变成纯企业,必须自己“下海游泳”。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企业要想拿项目、不亏损、增效益,技术、装备就不能比别人差,甚至要比别人强,这都需要不断创新。”很早就走出国门、参与世界市场角逐的中交集团董事长刘起涛说。在沙特扎瓦尔港、几内亚铁矿石码头、秘鲁铜矿码头等海外市场的竞争中,“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”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
  如今,中交集团建设者们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,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和建设企业,也成为世界领先的公路、桥梁设计及建设企业;不仅拥有中国最大的疏浚船队,还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,集装箱起重机业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5%以上,产品出口7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30个港口。


  国企创新,还源于责任担当。


  在许多基础理论领域,国有企业的创新成果正在惠及全行业甚至世界同行。中交集团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教授黄传志提出了广义极限平衡法,建立了复杂地质结构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精确计算公式,已经在我国水运工程设计施工中全面推广应用。


  在许多前沿科技领域,国有企业都在扮演“敲门砖”、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的角色。由于工艺流程长、非标设备多,华能IGCC示范电站的建造成本是普通燃煤发电站的3倍,项目投产后的调试和改进过程也比常规火电厂更为漫长、艰苦和复杂。


  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,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任务,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》确定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15个,863计划的参与率达到29.5%,科技支撑计划参与率达到23.3%,即使在基础研究领域的973计划中,参与率也达到13.5%。载人航天、绕月探测、空间交会对接、特高压电网、支线客机、高速动车、深海钻井平台、深潜探测、舰载机起降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,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典范。


  投入机制、人才培养机制保障国企持续创新


  “在企业发展中尊龙凯时深刻认识到,以工程为依托,推进技术创新,要有一整套提倡、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做保障。机制活了,氛围就会浓,才能调动起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。”中交集团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董事长冯仲武说。


  科技创新需要投入。一直以来,我国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一直低于欧美发达国家。自2006年来,中央企业采取建立科技专项基金,明确各级企业科技投入比例并纳入业绩考核体系等措施,初步建立起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。2006年至2009年,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年均增长28.5%,远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幅。2009年,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达到1468亿元,相当于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的31.8%;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.1%,比2006年增加了0.6个百分点。


  依据国资委的规划,“十二五”末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比重将达到2.5%以上,其中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,部分创新型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。


 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。从前大家都盯着处长、所长的职位,搞行政的人升得快,搞研发的人升不上去,许多研发人员转岗流失。2010年中交一航院搭建起企业管理、工程技术、技术管理、项目管理、市场经营和职业技能等6个员工晋升平台,一举打破了“自古华山一条路”的员工成长瓶颈,科技创新有了稳固的人才队伍。


  增加科技投入、打造晋升平台、变技术创新为技术“创薪”……为了增强创新实力、激发创新活力,许多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上进行了丰富探索。如今,仅中央企业就拥有两院院士226人,科技活动人员和研发人员分别占中央企业职工总数的11%和5%,47%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、75%的国家能源开发中心建在中央企业。


  国企改革在推进,国企创新不停步。科技创新必将继续助推国有企业转型发展、跨上新台阶!


  (本文章摘自5月27日《人民日报》)

联系方式
传真:010-61958888
 
联系尊龙凯时 | 网站地图 | 法律声明 | 纪检举报 | 友情链接 | RSS订阅
中国尊龙凯时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11